Review 《不原谅也没关系》

2023-12-20#REVIEW

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容易被误认为是鸡汤书籍,但英文名其实是 Complex PTSD: From Surving to Thriving。精确很多,至少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实在的自助书籍。

得知这本书是在纵横四海播客 ,对于这本书,我注定会多读几次,原因是它的内容不仅仅关于 Complex PTSD 的概念和成因,也关于自我疗愈的指导。

对于已经有宝宝的家长来说,这本书也可用来帮助认知,父母要怎么对宝宝,才会让他有坚实的自我。

当然,以下内容只是我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,如果你想以此来对自我下结论,我觉得这是危险的。请亲自阅读这本书后,再下结论。

PTSD 和 Complex PTSD

对于 PTSD 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),我的理解来源于书中对退伍老兵的描写。想象一个经历过战争的老兵,走在大街上,听到旁边的哈雷摩托车嘈杂的引擎声,应激反应的扑到在地,浑身颤抖。Wikipedia 对此的定义为:

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(PTSD)[a] is a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 [7] that develops from experiencing a traumatic event, such as sexual assault , warfare , traffic collisions , child abuse , domestic violence , or other threats on a person's life or well-being.

我对此的理解是,对于 PTSD 来说,遭受的事件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是非常清晰的。

Complex PTSD 和 PTSD 相比,多出来了 Complex。我对此的理解是,成因是复杂的,无法直接关联的。Wikipedia 对此的解释是:

Complex 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(CPTSD) is a stress-related mental disorder generally > occurring in response to complex traumas,[1] i.e. commonly prolonged or repetitive exposures to a series of traumatic events , within which individuals perceive little or no chance to escape

如果在 Wikipedia 的页面往下看,还能看到:

There exist stro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PTSD and repetitiv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,[7] [8] especially among survivors of harmful foster care .

即 CPTSD 和童年经历强烈相关。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不知出处的话:不快乐的童年,需要用一生去治愈

当然 CPTSD 有轻有重,目前这是否算是一种心理疾病,尚无定论。上面的那句话也相对模糊,不快乐的童年到底如何治愈?不快乐的童年是否就一定会导致 CPTSD?我感觉自己有点问题要处理,感觉自己不太对劲,对自己不满意等等。

这些问题多少都可以从本书得到一些解答。

四种行为类型

书中开篇对一个家庭进行了描写,一孩是个大哥,二孩是二姐,三孩是三妹,四孩是四弟。

父母经常联合大哥欺负二姐,二姐逐渐沦为了家庭的受气包,重来得不到父母和大哥的喜欢,只有贬低的辱骂。

二姐为了消化被欺负的情绪,经常家务做得飞快,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挨骂。甚至,让人更悲伤的是,没家务做时,二姐还是非常的不安,就在院子里绕圈跑,让自己至少有事做。

后来三妹出生了,父母和大哥同样对三妹侮辱和伤害。但和二姐不一样,三妹渐渐变得麻木呆滞,主动把自己和现实世界剥离,以抵挡这些伤害。

四弟出生了,也许是父母老了,骂得没这么狠了,四弟慢慢学会观察和满足父母的需求,甚至在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时,四弟就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。

后来,四姐弟长大了,前面三个小孩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,四弟还留在父母家里。

大哥结了婚,但他的每一场恋爱都像一场征服,对伴侣的控制和贬低很严重,但他认为自己是完美的,错误都来源于伴侣。这是战类型

二姐走入职场,经常在晚上陷入无止境的焦虑循环,担心自己的工作无法又好又快的完成,导致失眠。这是逃类型,通过大量快速的工作,让痛苦和自己解离。

三妹经常自己呆在房子里,渐渐的她更不愿意出去见人了,沉迷于小说和社交网络,隔绝在这个空间里,才能让她感到舒服,这是僵类型

四弟住在家里,母亲越来越依赖他了,甚至表示他是自己最爱的孩子。四弟也觉得,可以一直这样关心母亲,让他感觉很好,这是讨好型

对于没有 CPTSD 的人来说,四种行为类型都是存在的,且可以灵活应变。比如,受到伤害时,可以视情况选择战斗或者逃跑,实在打不过,还可以选择讨好等等。

CPTSD 的问题在于,在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,反复暴露于同一种伤害下,重复采用单一的行为模式去应对伤害,导致行为模型的固化。用书中的话来描述,就是本该健康发育的能力,受到了限制。显现出来的症状常常是,社交回避、缺乏进取心等等。

对于 CPTSD 幸存者来说,这四种行为并不单一出现,常常两种类型会融合。书中讲述了如,战讨好类型,战僵类型等等。

书中关于行为类型的内容中,还有一处非常触动我内心的描写,大意是:还有一种最让人伤心的伤害是,CPTSD 的幸存者常常失去了自我驱动的能力和进取的心,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没有努力的决心

这让我想起了,我无数次的自我批判,似乎都在围绕这一点进行。

接下来还有一句,这些能力的缺乏,似乎和发怒的能力受到压抑有关。让我即醍醐灌顶,又倍感伤心。

闪回、批判者、情绪

对于 PTSD 患者来说,激发应激行为的因素也许相当明显,当事人应该也可以知道自己在害怕和躲避什么。但对于 CPTSD 幸存者而言,情绪突然急转直下时,却往往说不清自己到底怎么了。

往往这种时刻,说明当事人经历了闪回。除了闪回,当事人往往还会有内在批判者的声音出现。比如自我否定甚至辱骂。也会有外在批判者的声音出现,比如对身边的人开始变得刻薄和进行批评。

批判者的形成,按照书中的描述,和超我代替自我有关。自我就是本身,但随着自我无法获得父母的肯定,渐渐就开始有完美主义倾向。但最后会发现,无论如何完美,也无法获得肯定,父母的声音逐渐变成了超我,逐渐的代替了本来的自我,最后就会内化成批判者。

能识别自己出于闪回当中,是疗愈的第一步。从我个人角度来说,当自己莫名情绪不好时,尝试回忆触发点,然后把那时候的情况,归类为闪回,可以给我很大的 relief。

但目前,我仍然无法确定,自己是否真的出于闪回中。书中并没给出一个权威标准去判断。似乎这件事情,自己认为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。但至少给了我合理化情绪变化的理由,这不意味着任由情绪的肆虐和伤害他人,而是说,这一步对于抵挡住内在和外在批判者的出现,相当的有效。

另外一个有用的认知是,情绪是无法控制的。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,情绪的变化是天然的。试想如果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,恐怕会让自己一直开心吧。

但如果一个人可以一直开心,那开心就失去了意义。开心应该也会陷入内卷吧。小确幸不够了,要大笑,然后狂欢,然后灭亡……

突然觉得用阴阳来比喻是比较恰当的。有难过才会有开心。有争吵,才会有亲密。只在允许自己在情绪另外一端的人,逐渐也会丧失感受另一端情绪的能力。

再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是,正能量和负能量,或者快乐至上的认知是错误的。其实这点是建立在情绪是无法控制的认知之上的。之所以重要,是现在的文化、周围环境、亲人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寻找快乐的重要性。仿佛一丝阴郁都容不下。

但这个认知告诉我们的是,能容下让人不快乐的情绪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只有可以经历风雨,才能见彩虹,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。

另外提一句,我见过无数长辈,通过恐吓和侮辱,来停止小孩的哭泣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这是多么悲伤的事情啊。

疗愈之路漫漫

哪怕是作者本人,在严重的 CPTSD 后,走了这么长的路,成为心理咨询师,写了这本书,也无法完全隔绝闪回和内在批判者。于是书中明确提到,做好终身疗愈的心理准备

这又和前文提到的,不快乐的童年,需要用一生去治愈,对应上了。

疗愈分为几个阶段,但不太记得了。这是我要下次重读时,重点关注的部分。

虽前路漫漫,但好在这不是一个零和一的游戏,不意味着要到终点才能尝到最终的果实。书中说道,也许只是一些情况的好转,就可以使你的亲密关系获得全新的体验和提升。

我相信,到了那些时刻时,一定会觉得这条路是值得的,且充满希望的。

最后

看完本书后,我仍有些疑惑:

  • 如何判断处在一个闪回当中?
  • 如果无法找到和闪回关联的记忆,闪回还成立吗?该怎么办?
  • 如何应用正念(mindfullness)去疗愈?

人的内心这个话题非常的庞大,这本书有点像一个地图,在书的最后,作者专门用一个部分去索引值得推荐的书籍。

我明白,很多人在感觉不舒服时,会使用自然习得的方式去排解,比如出去走走、吃一顿好的、寻求一些刺激的快乐、尝试自我分析和复盘。但从我的经验来看,不舒服和自我排解的循环,似乎永远都在转动。

我想,这也是为什么本书会吸引我的根本原因,不想永远在循环里,希望看书能带来新的视角。

所以,像本文开头说的,注定会重读多次这本书,现在就写到这里。

🩷
0
👍
0
😄
0
🙁
0